這是第二次聽 C 傅的講座。雖然平常玩樂不太會玩到很強烈的程度,但還是會想了解各種互動上的風險,講者擁有的專業與經驗分享都是吸引我會想要聽講座的原因。感謝講者這次分享的內容,對於風險有更深一層的體悟與認知。
圖:紫色圈起來的地方會造成缺氧。耳下附近的血管(最上方),頸動脈(下方 左邊)與氣管(下方右邊)都會造成缺氧。 - 聽完整場講座,自己會覺得在沒有足夠的醫療背景與急救知識的情況下,高強度的玩樂風險是不會想要輕易嘗試的。但是能夠藉由活動吸收多元的知識,並且開始嘗試輕度的窒息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
在提及整體高強度玩樂時,有兩個重點是我覺得很重要的:
一、風險是什麼?
風險是「無能回應」或「無能察覺」。
被動方的無能察覺可能的情況是,以為自己還可以再更多,實際上不行。這裡我想到了自己繩縛的經驗,那一次的情況就是我認為自己還可以在承受個三五分鐘,但其實體力往下掉之後,耐受力並不是隨著時間呈線型下降,會掉的遠比自己想像得還要多;與我互動的繩師則是時時刻刻都在關注我的狀況,能在剛好的時間點將我放鬆,讓我在互動中很盡興,有能掌握好安全。無能回應的情況可能是例如玩呼吸控制,在昏迷前就已經失去控制身體的能力,以致於無法口說或以行為表達;還有一種情況是嘴巴咬著口枷或肢體被拘束,都有可能造成無法回應自己的危險。
主動方的無能察覺可能來自於經驗不足以致於判斷錯誤,或是沒有想到會有這種情況發生而無法注意到。無能回應則是當發現被動方的狀況無法繼續進行或甚至有生命危險時,沒有能力緊急處理這樣的情況。 這兩個情況我認為把主動方與被動方所會面臨的情況拉出來個別表達蠻好的,可以有更多的情境描述來具體的認知到風險。
二、施行同一個項目也要必須注意。
即便是對某個項目非常熟悉,也應該要警惕這依然是有風險性的操作,不能因為熟悉就輕忽風險存在的事實。
-
後面的演講則是筆記了自己會玩樂到的項目,既然原本就是重點整理,就決定維持列點的形式。有沒有提到其他的項目我忘記了,畢竟開始把筆記整理成文章的時間,已經距離聽演講的日子超過一個月以上了。
一、甩巴掌
⇨為什麼會失手?
第一個原因是距離太遠,不好瞄準;第二個原因是太用力,當身體過度用力的時候,緊繃的肌群跟平常使力的肌群不一樣,就會造成失手。當發現自己聳肩,就是身體不自覺用力了,這在繩縛的時候也很常體會到。
⇨暈眩是因為當打巴掌時,會造成頭部一定的扭轉,當旋轉的速度快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顱內腦壓不平衡,而產生暈眩的感覺。
⇨掌跟打到顴骨以上才有可能造成視網膜剝離。有一些情況可能會是被動方本來就有視網膜剝離的前兆,在施行打巴掌就會更容易受傷,這種情況就回歸到 前面風險的「無能察覺」。
圖:紫色為眉毛末梢與靠近太陽穴的位置,容易造成暈眩。紅色圈起來的地方 為神經點,是神經匯聚的地方,在打巴掌的時候這些點要注意容易造成暈眩。如果對方暈眩的時候沒有接好,很容易會受傷。
二、呼吸控制
⇨玩呼吸控制一定要剪指甲。
掐脖子無論如何都會壓到頸動脈,只是程度不同。不過人體頸部的肌肉(斜方肌與胸鎖乳突肌等),危險的重點反而不在於按壓到頸動脈,而是指甲劃傷皮膚的可能性,若只是破皮也不足以致命。(但看起來會很嚇人)
高風險的地方在於,掐住脖子的時候,全部的手指都往前擠壓,此時若加上 指甲,有機率直接刺進去。但這樣的可能性機率小。
⇨不確定對方的意識是否清楚時,其中一個判斷的方式是,把手拉起來到臉上 然後放下,如果失去意識手就會掉落並且撞到臉。補充,這樣的力道其實很大,真的打到臉是會會直接瘀青的。如果意識清醒,手就會停住,這是大腦的防衛機制還有在運作,表示對方還有身體本能的保護機制。
⇨一般人從外面按壓住氣管的時候,通常會因為力氣不構,而使對方仍然有微弱的呼吸,但是這樣微弱的呼吸不足以供應身體運作,而一段時間後會因為氧氣不足,使身體會優先將氧氣送至大腦與身體器官,而肢體末梢的部分將開始慢慢缺氧,先是肢體無力(會導致無法站立或做好舉手的動作等),最後壞死。
⇨窒息時掐住頸動脈,會直接影響頭部供氧身體,而有可能覺得頭皮發麻(有的人不會感到發麻或發癢,就是昏昏沉沉地直接睡過去),呼吸會喘;若按壓到氣管首先會有的反應是咳嗽,一段時間後肢體會開始無力,最後才可能會身體發麻或發癢,回復也比較慢。缺氧後可讓對方平躺,讓血液循環需要的壓力降低以幫助恢復。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