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C傅:高強度玩樂的風險-生理到心理的壓迫學_2020年皮繩愉虐邦〈華麗色情冒險〉講座

這是第二次聽 C 傅的講座。雖然平常玩樂不太會玩到很強烈的程度,但還是會想了解各種互動上的風險,講者擁有的專業與經驗分享都是吸引我會想要聽講座的原因。感謝講者這次分享的內容,對於風險有更深一層的體悟與認知。

 -

 在提及整體高強度玩樂時,有兩個重點是我覺得很重要的: 

一、風險是什麼? 

  風險是「無能回應」或「無能察覺」。

   被動方的無能察覺可能的情況是,以為自己還可以再更多,實際上不行。這裡我想到了自己繩縛的經驗,那一次的情況就是我認為自己還可以在承受個三五分鐘,但其實體力往下掉之後,耐受力並不是隨著時間呈線型下降,會掉的遠比自己想像得還要多;與我互動的繩師則是時時刻刻都在關注我的狀況,能在剛好的時間點將我放鬆,讓我在互動中很盡興,有能掌握好安全。無能回應的情況可能是例如玩呼吸控制,在昏迷前就已經失去控制身體的能力,以致於無法口說或以行為表達;還有一種情況是嘴巴咬著口枷或肢體被拘束,都有可能造成無法回應自己的危險。

   主動方的無能察覺可能來自於經驗不足以致於判斷錯誤,或是沒有想到會有這種情況發生而無法注意到。無能回應則是當發現被動方的狀況無法繼續進行或甚至有生命危險時,沒有能力緊急處理這樣的情況。  這兩個情況我認為把主動方與被動方所會面臨的情況拉出來個別表達蠻好的,可以有更多的情境描述來具體的認知到風險。

二、施行同一個項目也要必須注意。

   即便是對某個項目非常熟悉,也應該要警惕這依然是有風險性的操作,不能因為熟悉就輕忽風險存在的事實。

-

後面的演講則是筆記了自己會玩樂到的項目,既然原本就是重點整理,就決定維持列點的形式。有沒有提到其他的項目我忘記了,畢竟開始把筆記整理成文章的時間,已經距離聽演講的日子超過一個月以上了。

 一、甩巴掌 

  ⇨為什麼會失手?

   第一個原因是距離太遠,不好瞄準;第二個原因是太用力,當身體過度用力的時候,緊繃的肌群跟平常使力的肌群不一樣,就會造成失手。當發現自己聳肩,就是身體不自覺用力了,這在繩縛的時候也很常體會到。

   ⇨暈眩是因為當打巴掌時,會造成頭部一定的扭轉,當旋轉的速度快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顱內腦壓不平衡,而產生暈眩的感覺。

   ⇨掌跟打到顴骨以上才有可能造成視網膜剝離。有一些情況可能會是被動方本來就有視網膜剝離的前兆,在施行打巴掌就會更容易受傷,這種情況就回歸到 前面風險的「無能察覺」。 

 

圖:紫色為眉毛末梢與靠近太陽穴的位置,容易造成暈眩。紅色圈起來的地方 為神經點,是神經匯聚的地方,在打巴掌的時候這些點要注意容易造成暈眩。如果對方暈眩的時候沒有接好,很容易會受傷。 

二、呼吸控制 

  ⇨玩呼吸控制一定要剪指甲。 

  掐脖子無論如何都會壓到頸動脈,只是程度不同。不過人體頸部的肌肉(斜方肌與胸鎖乳突肌等),危險的重點反而不在於按壓到頸動脈,而是指甲劃傷皮膚的可能性,若只是破皮也不足以致命。(但看起來會很嚇人)

   高風險的地方在於,掐住脖子的時候,全部的手指都往前擠壓,此時若加上 指甲,有機率直接刺進去。但這樣的可能性機率小。

   ⇨不確定對方的意識是否清楚時,其中一個判斷的方式是,把手拉起來到臉上 然後放下,如果失去意識手就會掉落並且撞到臉。補充,這樣的力道其實很大,真的打到臉是會會直接瘀青的。如果意識清醒,手就會停住,這是大腦的防衛機制還有在運作,表示對方還有身體本能的保護機制。 

  ⇨一般人從外面按壓住氣管的時候,通常會因為力氣不構,而使對方仍然有微弱的呼吸,但是這樣微弱的呼吸不足以供應身體運作,而一段時間後會因為氧氣不足,使身體會優先將氧氣送至大腦與身體器官,而肢體末梢的部分將開始慢慢缺氧,先是肢體無力(會導致無法站立或做好舉手的動作等),最後壞死。 

  ⇨窒息時掐住頸動脈,會直接影響頭部供氧身體,而有可能覺得頭皮發麻(有的人不會感到發麻或發癢,就是昏昏沉沉地直接睡過去),呼吸會喘;若按壓到氣管首先會有的反應是咳嗽,一段時間後肢體會開始無力,最後才可能會身體發麻或發癢,回復也比較慢。缺氧後可讓對方平躺,讓血液循環需要的壓力降低以幫助恢復。

 

圖:紫色圈起來的地方會造成缺氧。耳下附近的血管(最上方),頸動脈(下方 左邊)與氣管(下方右邊)都會造成缺氧。 - 聽完整場講座,自己會覺得在沒有足夠的醫療背景與急救知識的情況下,高強度的玩樂風險是不會想要輕易嘗試的。但是能夠藉由活動吸收多元的知識,並且開始嘗試輕度的窒息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1.10.31 弗蕊雅莊園——萬聖節露營

之前就有關注到朋友舉辦的露營活動,錯過前一次中秋露營,好不容易等到萬聖節又有了活動。 原本礙於最近搬家經費拮据忍痛拒絕了邀請,但無論是朋友願意讓我以打工換宿的方式參與,或男友慷慨地直接幫我出了活動費用。 這次活動對我來說無比珍貴。活動尚未開始,就先得到朋友與男友寶貴的溫情。 我很喜歡大自然,喜歡露營。都市隨處可見的商店與便利的水電使生活機能迅速提升。深山裡不像都市如此方便,然而這就是我喜歡露營的原因,我喜歡因著每次參與的機會,學習各種不同的技能,要睡覺就自己搭帳棚,要吃飯就學著生火下廚。 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應該學習與世界上的各種生物與環境相處。 從小就是童子軍讓我擁有一些露營的經驗。童軍活動總是會有一些固定的流程,從低年齡的早晨盥洗、大地活動與技能考驗,到成年後變成工作人員的回饋與服務,大型活動總是有流程與規章。 我從未曾參與過這種能隨心所欲活動的露營。因此當朋友提到,希望我們都能在活動裡嘗試自己想做的事情時,我感到特別雀躍。 想起前陣子才從  Youtube 看到料理叫化雞的影片,先詢問了朋友是否能在他們的土地上挖洞與生火,得到肯定的回應後興致沖沖地跑去市場買了隻土雞,去中藥行買了些荷葉,從家裡帶了點辛香料與米酒。而朋友則替我準備了龍眼木。 朋友的營地離我家距離騎機車約要一個小時,靠著現代科技 Google 導航…… 我們騎了整整三個小時。導航引導我們到狹窄的路徑,充斥泥巴與顛簸的石頭路讓我們卡在道路中進退兩難。後來遇到三位男子,告訴我們這是一條橫跨兩座山的越野跑道,機車是絕對上不去的。 他替我們迴轉了機車,在當中閒聊時,知道我們不是第一個被導航騙的旅客。他也提到我們的警覺性太低;當天的天氣不好,隨時都有可能下雨,若真的下雨,我們就肯定會被困在其中,無法出去。 顛簸又狹隘的路 科技的發達讓我們這些長年居住在都市裡的人們,少了對大自然危險的警覺性。但至少我們因此得到了寶貴的經驗,也對山上的道路多了一些認識。 抵達營區後,朋友用著「你們到底怎麼騎上去」的眼神看著狼狽的我們。 朋友告訴我們大致上哪裡能搭帳篷,但如果我們想要,也可以在我們喜歡的位置上搭建。我憑著直覺選了一個斜坡,快速地把帳篷搭好。近幾年露營盛行,新出了帳棚都非常的好搭建,因此花不了多少時間。 但因為走錯路的這段意外插曲,讓我們嘗試料理叫化雞的時間縮短了許多。我一邊忙著處理雞與醃料,男友替我清洗荷葉,這時候

2023.07.06 府中未命名玩耍紀錄——慢

用人類只是因為我不想用其他代稱。 - 在人類身邊軟爛地趴著聊天。 盯著獵物,小心收好強烈的企圖心 —— 我想和你玩耍。 思考如何能吃上一頓互動餐食。是直接問「要不要跟我玩耍」,或調皮一點取得對方的關注? 還沒有決定好之前,一邊丟出各式各樣的話題讓互動不會中斷。 這個人類是有趣的,講話幽默不失禮,當我討論哲學、時事議題能溫和回應,即便是無厘頭的話題也會被好好對待。 在活動時間剩一個小時多的時候,決定開口試探。 「如果我踢你一腳我會被搔癢嗎? (´ ・ ω ・ `) 」 「不會。」 END 。 ⋯⋯ 如果到這裡結束就沒有這篇心得了。 後來忘記是怎麼開始身體接觸。一開始人類只是用手指揉捏腰椎兩側的肌肉,再來是用掌心下壓臀肉,畫圈按摩。 人類每對我的身體做一次伸展、拗折,都會先衡量身體的極限。在我感受到一點繃緊時,人類便會回答:「就這樣,不會再多了。」 喜歡人類對待陌生生物時,如此柔和、小心。 「那你要試試看我在活動上的版本嗎?大概五到十分鐘的互動。」 「好!」眼前的餐食終於可以開動。頭上小草開出花,雀躍地擺動。 人類摘下自己的眼鏡,「摘掉眼鏡吧?」他說。在我點頭後,手伸過來摘掉我的眼鏡,收好後放在遠處的地板。 我喜歡人類摘下眼鏡的時候,看起來很吸引人。 人類的體溫明顯比我高,在被抓起來擁抱、手掌放在身體上時,溫熱的感受浸透皮膚。那是舒服的、喜歡的。 喜歡大手有力地觸碰軀幹、四肢,再以手指輕撓,或沿著身體曲線撫摸。 想起開始互動前人類說過:「如果做得太快,對方接受到刺激後來不及感受就結束了。」 原以為大部分的觸覺對我來說都差不多,能放鬆互動的觸摸都是喜歡的。 但人類用了完全緩慢的手法,以緩慢的速度觸碰我,以緩慢的速度切換點或面的接觸方式,以緩慢的速度改變手法的頻率。 「緩慢的施作,才有時間感受觸感帶來的體驗。」人類說得對。 小的刺激需要更多的時間咀嚼,耐著性子品嚐,大腦會給予更多富足的回饋。 於是停頓、溫度、刺激、安撫,有序的、分明的被好好感受著。 好食。好食。 請再多給我一點。 人類手掌覆蓋著臉龐,脖子被大手掐著,緩緩地被提起。被限制視線一點,被剝奪呼吸一點,慾望被提起一點、一點,一點。 小心,輕放。 回到撫摸,變得更緩慢、更輕柔。感受到似乎是結尾,符合人類的動作的節奏,也緩慢地收拾自己的情緒。 「還好嗎?」人類停下動作,但並沒有馬上把我抽離與他的親暱。我停留在他的懷裡。

音訊空間相遇——不畏前進、不枉年少

那些我以為是青春少年的煩惱,又再度回到我眼前。 - 推特於  2021  年更新功能「音訊空間」。 當我看到幾位朋友也開始嘗試使用這項新功能後,便也填了表單申請新功能。 追蹤人數多的好處,大概也只有在申請試用時能更快地通過媒體的篩選吧。 那時疫情使整個社會的戶外活動癱瘓,人們不得不躲進高牆水泥建構出來的小房子,只有偶爾打開門拿著外送的時候,才能跟真實的外界有份交流。 不斷地隔離病人,與尚未感染的人。減少了與人親暱的交流,如我這樣的感性動物很快就感到乾涸。 與我相同的人當然還有很多。於是人們開始在網路上,一個拉一個地、各自開枝散葉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朋友圈。 我也有一個固定活動的圈圈。 大部分的人都還是學生,或煩惱畢業學分,或煩惱論文寫作,出社會的人們也為了生計、身心健康煩惱著。 我們在充斥煩惱的日子裡, 因為共同擁有  BDSM  的興趣在音訊空間相遇了, 展開一段夜夜笙歌的暑假 —— 音訊空間接力賽。 清晨露水凝結,半夜星子高掛,午分烈日當頭,晚間夕紅微暈, 我們無視了自然原本的作息, 只為了更靠近彼此, 取一簇小火苗在孤寂的心裡燃燒。 音訊空間裡充斥著各種話題,閒話家常、課業、工作、皮繩愉虐、夢想。 在這個開放的空間裡,偶爾會遇到頻率不合的人,但也撿起了幾隻小動物,總是靜靜地窩著,卻一直都在。 疫情趨緩後,我們開始約出門見面。每一次見到音訊空間認識的小夥伴,都是美好的開箱。 「啊啊原來他長這樣啊。」 「好可愛。」 「整個氣質好溫柔。」 不同於隔著螢幕,現實見面的我們變得更貼近彼此的夥伴,擁抱著每一個人不同的價值觀。 這個圈圈是開放的,來來去去的人很多。最初那一群留下的,算一算如今也都有兩年了。 本以為自己不再孩子氣,習慣了身旁的人聚散終有時,比較捨得放下曾經的美好時光。 直到這次的大團聚。(雖然仍然有許多人無法到場) 大概也是想念朋友了,在規劃好下南部要上的社課後,不知怎麼地聊到了要來辦聚會。 聽到要聚會人漸漸地多了起來,儘管大家都要上課、上班結束後才能集合,大家仍然樂此不彼。 聚會場地看似好像無法容納  14  個人,等實際到場才發現雖然可以,但真的要彼此夠親密,才能接受這麼擁擠的空間吧? 大家玩了許多項目,無論是什麼互動都讓我覺得對彼此的肢體與心靈更緊密相連。 熬夜帶來錯覺,看見恍若隔世我們仍須相聚,場景一如此時親暱。 我以為自己不再年少無知,對於朋友的聚散離合